豫章郡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30日 14:16 作者: 访问量:

汉高帝初年(约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与现在的江西省行政区域大致相当。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豫章郡(江西)属杨州部。莽新朝建国元年(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隋开皇九年(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县。唐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名改称章郡。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唐玄宗(733年)又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名称。

豫章城,即南昌古城,是豫章郡、豫章国的治所所在。

一、豫章的含意

1.树木名

与豫樟同,枕木与樟木的并称,或仅指樟木。

春秋末期(公元前556—前451年)《左传·哀公十六年》中记载:“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

先秦时期《山海经·中山经》曰:“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栒,多豫章”。“又东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章”。

西汉时期司马迁(公元前135—前87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西汉时期刘向(公元前77—前6年)《战国策·宋卫策》曰:“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东晋王嘉(?—390年)所撰《拾遗记》中曰:“岱与山北有沙棠豫章之木,长千寻。细枝为舟,犹长十丈。”

北齐思想家刘昼(512—567年)所撰《刘子》中曰:“视棘之生数寸而抽枝,豫章之植百尺而蒋柯。其何故耶,岂非质小者而枝条蔇之,而体大者节目疏乎。”

唐代学者张守节(736)在《史记·正义》中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年)《赠蜀僧闾邱师兄》诗中曰:“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寓意》诗中曰:“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唐代诗人敬括(?—846年)在《豫章赋》中曰:“东南一方,淮海维扬,爰有乔木,是名豫章”。

清代诗人钱芳标在《长椿寺病马行》中曰:“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2.古地名

春秋末期(公元前556—前451年)《左传·定公四年》中曰:“豫章,其地在淮南、江北这间。”

西晋人杜预(222—285年)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曰:《左传》中豫章一作“在江北淮水南”,又作“汉东、江北地名”。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古豫章不止一处,有淮南、汉东二处,淮南、江北二处,和淮南、汉东、江北三处等说;或是西起豫鄂间的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

3.异木名

豫樟为传说中的异木,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神异经·东荒经》载:“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二、豫章郡的由来

1.因树得名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祜》中解释:“豫章”中“章”即樟树;“豫,乐也”。以之名郡,意谓乐有此樟树也。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58—147年)在《说文解字》中曰:“豫”字的本义是“象之大者”。于是,豫字也可以引申为“大”的意思。所以,“豫章”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大樟树”。

东汉末年应劭(153—196年)撰《汉官仪》中曰:“豫章郡,树生庭中,故以名郡”。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称:“章,今之樟木也”。

西晋文学家张华(232—300年)《豫章志》中载:“西汉时豫章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四十五围,枝叶扶疏,庇荫数亩”。

宋代《太平御览·木部六》(977—983年)中引:“《地理志》曰:豫章郡,城南有樟树,长数十丈,立郡因以为名。至晋永嘉年尚茂。”

2.因江得名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班固(32—92年)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赣有豫章水”。

南朝雷次宗(386—448年)撰《豫章记》中曰:“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因水而得名”。“赣有豫章水出郡西南,故以名郡。”意思是赣江古时叫豫章水,豫章城就是因为豫樟水而得名。又说,赣境内的豫章水从豫章郡的西南流出,所以该郡取名豫章郡。

北魏郦道元(470—527年)著《水经注卷四十九·赣水》云:“《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庚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也。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

【译文】北朝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卷四十九·赣水》中说:据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赣水发源于聂都山,往东北流,注入江水,流入彭泽县西部。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彭水发源于南野县,往东流入湖汉水。晋代庚仲初说,大庚峤水往北流入豫章,注入江水。汉代《地理志》中记载,豫章水发源于赣县西南,往北流入江中,它接纳了许多支流,形成了一条大川。这条大川虽然在不同的时候名字不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条河。所以,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有记载,赣县有豫章水。后来南朝刘宋时期的南昌人雷次宗(386—448年)在《豫章记》说,豫章郡似乎就是因为有豫章水(江)而取其名的。

3.外来名字

西晋人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曰:“豫章,地名,《左传·定公四年》:‘其地在淮南、江北这间’。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属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