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樟更生,元帝中兴
“元帝作镇江左,暠弃郡过江。帝见之大悦,以为司马。频守庐江、鄱阳二郡”。“及帝即位,暠奏《中兴赋》上疏曰:‘臣郡有枯樟更生。郭璞云:必致中兴’”——《晋书·王暠传》。
【译文】元帝还在江左(今江苏境内)为晋王时,王暠即从濮阳过江晋见。元帝见到王暠非常高兴,即封王暠为司马,先后主事庐江郡(今安徽六安市一带)和鄱阳郡(今江西省鄱阳湖以东信江、鄱江流域及进贤、都昌县等地)。元帝即位时,王暠上奏《中兴赋》中说:臣所在的郡(鄱阳郡,后并入豫章郡)中有一棵已经枯死多年的大樟树重发新芽,生长旺盛,郭璞(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中国风水学鼻祖)说,这是元帝继位、国家兴旺的征召。此典故记载于南朝史学家沈约修撰的《晋书·王暠传》中。
王暠(276—322年),又名王廙,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屈指可数的音乐家。王暠是东晋丞相王导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与王导一起倡导晋室南渡。晋室过江后,王暠的书、画为朝内第一,并成为晋明帝的书画老师。王暠最初入仕途是晋惠帝时期,任太傅掾,转任参军。建武初期,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暠任平南将军、荆州刺史。
记载此典故的史书非常多,主要还有:
南朝史学家沈约修撰的《宋书·符瑞志》记载:“豫章有大樟树,大三十五围,枯死积久。永嘉中,忽更荣茂。景纯言是元帝中兴之应。”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赣水》曰:“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
唐代初期修撰的《晋书·五行志》中记载:“永嘉六年七月,豫章郡有樟树久枯。是月忽更荣茂,与汉昌邑枯杜复生,同占是怀憨沦陷之徵,元帝中兴之应也。”
唐代《艺文类聚》中引东晋《豫章记》曰:“松阳门内有大樟树,大四十五围,举树尽枯死。永嘉一旦忽更荣茂,太兴中元皇帝果继大业。”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至八年(977—983年)修撰的《太平御览》中记载:“《地理志》曰:豫章郡,城南有樟树,长数十丈,立郡因以为名。至晋永嘉年尚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