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樟风俗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18日 14:24 作者: 访问量:

崇樟风俗

在古代,松树和柏树代表江山永固,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宫首府和皇家寺院才能种植。樟树便成为了江南民间喜种的传统风水树和景观树,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古樟树及关于樟树的传说和故事。

1.风水林和风水树

古人非常注重风水,认为“藏风”、“得水”、“乘生气”是理想的风水环境。所以人们把“土高水深,郁草林茂”看成是理想的风水环境,往往会通过大量种植树木与保护现有山地林木来获取更好的风水宝地。

樟树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性能,其生命力相当顽强,是人们熟悉的树种。其寿命可与松柏比肩,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萌芽和根蘖能力强,多代同堂现象普遍,是多子多福、亲情和睦、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象征;并且还芳香怡人,能够杀菌消毒,净化空气。所以,人们往往把古樟林或古樟树看成是很好的风水林或风水树,并赋予其超自然的神秘意义而加以崇拜和敬仰。至今江西许多古镇和古村落里仍分布着大量的古樟群落或古樟树,大多是以风水林或风水树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已成为村庄中的镇村、镇宅之宝。

金滩古林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金滩自然村南面。这片古樟树林面积约20hm2,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林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为该村的风水林(图1)。

图1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的古樟树风水林

特别是古林内的500余株古樟树,每株树龄均在500年以上,樟树形态各异,有如婀娜的少女翩跹起舞,有如威武的将军昂首挺立,有如垂暮的老人持杖而立,以它们不同的风姿展示着各自的魅力(图2)。

图2遮云蔽日的“金滩古林”(古树后方便是赣江)

流坑村,属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城西南。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937—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流坑村四面环山,乌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了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乌江右岸的古老樟树,由牛田镇至村口,十里河岸,万棵古樟,浓荫覆盖,景色极为优美,是国内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景观最美的古樟林,也一直是周边村庄的风水林和风景林。在通往“千古第一村”流坑景区的公路一侧坐落着一个小村——麻坑村,该村依山傍水,清澈的乌江从村旁流过,小河环抱村庄,村边古樟屏护,绿树掩映农房,池塘点缀村落,鸟语花香,道净路畅。村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景中、景在村中,风景美不胜收,“桃花源里好耕田”的美好愿景在麻坑村成了现实。从麻坑村隔乌江望去,古樟林带环绕着莲河自然村,蜿蜒曲折,延绵不断,不见尽头,蔚为壮观(图3)。

图3乐安县牛田镇麻坑村莲河自然村的古樟树风水林带

2.订规立约,保樟护樟

人们可能会问,是什么力量让江西省内大量的古樟群落千年不衰、苍翠繁茂?村规民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地方为了保护好古樟林,古代就制定了行之有效、条款苛严的乡规民约,并严格执行和流传下来。

乐安县县城西南乌江两岸的古樟林能够保存至今,主要是有严格保护樟树林的乡规民约。水量丰沛的乌江直流而下,给这里带来了发达的水运,送来了不竭的财富,催生了一方灿烂的文明,流坑村便是其缩影之一。但江水对河道的冲刷,也时刻威胁着村庄的安宁。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自明、清以来,这里的族人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在河边栽种樟树,呵护樟林。有识之士还制定了一个严格保护樟树林的禁规:“……如有盗取樟树一枝一桠者,一经查获,立拘赃犯到祠,分别责罚。见证报信,亦即记功给赏。其有在场确见,徇情隐匿,亦拟为从,一体同罚。合力同攻,断不宽纵……禁牲畜入内,禁捕鸟捉兽,……,违者不仅罚银,还要在族中宗祠当众体罚”。自定规之时至今,历经50多代人不变。据传,“白马洲”原名“白茅洲”,当地人明代刑部侍郎董燧(1503—1586年)为率先垂范保护樟林,曾暗示家人将自己心爱的白马放入白茅洲上樟树林中。事后,他以违犯乡规为由,当众杀了白马,并让族人分而食之。从此,“白茅洲”便有了一个富有警示意义的名字——“白马洲”。十年动乱期间,曾有人下令砍樟,村民们闻讯,纷纷抱住樟树,就是不让下刀,有的人怒斥伐木者:要砍树,就先砍我!并有一位村民在这场“伐樟风波”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近年来,村民们还自觉行动起来,运来石块护堤固土,保护古樟。若发现樟树根外露,路过之人便会及时用泥土培护,精心呵护着他们心中的“神树”。

婺源县镇头镇磻坑村群山环抱,溪流交错,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色。村口有一操场,操场边溪流环绕,溪流的拐角处,有一棵古樟树横卧在溪流之上,犹如一座自然生成的拱桥,当地人称它为“古樟桥”(图4)。

图4婺源县镇头镇磻坑村的“古樟桥”

这棵古樟树距今已600多年,胸径约1.5m,树高约10m,虽历经沧桑,但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横卧的樟树主杆上同时长出五棵分枝和一棵糙叶杂树,主干和分枝浑然一体,形成一大奇观,吸引好奇者前来观看。过去,一些村民为了出入方便,经常从这座古樟“桥”上经过,如今该村订立村规民约,保护这棵奇特的古树,禁止村民从树上面行走。

3.樟树老爷

在江西及湖南和浙江许多地方过去都流传一种风俗,小孩生下来以后,如果体质太弱或经常生病,大人便抱着孩子来到一棵老樟树前,烧香叩拜,将孩子过继给古樟树做孙子,并慎重地给孩子取一个含“樟”字的名字。以后每年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初一和十五,家里的大人都会带着供品,领着孩子去“樟树老爷”前供奉和叩拜。待孩子健康长到10周岁时,大人再带上香、钱纸和水果等供品,并买上一大块红布,领着孩子来到古樟树底下,将红布缠在“樟树老爷”的腰干上,烧香拜谢其对孩子多年的领养和关照,并将孩子“平安赎回”。这种将孩子过继给古樟树的习俗,除了祈求“樟树神”的保护外,还含有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像樟树那样长命百岁和“文理成章”的吉祥意义。

婺源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婺源风俗通观》中记载:“旧有因医学落后、不讲卫生等原因,造成孩子不顺的家庭,就将孩子寄世给观音娘、樟树老爷等。先要选日子,改名换姓,请先生写寄世贴,贴于寄主身上。每逢时节要给寄主祭献,以祈寄主福佑寄子成人长大。”

在浮梁县瑶里风景区高岭村有一棵古樟,据专家鉴定,树龄在1300年以上。其树冠数十米,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象一把擎天巨伞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暴风骤雨;其树干粗硕,树围需10人合抱。根似龙爪,盘根错节,坚不可摧,如同古稀老人身上的一根根青筋,那是漫长岁月刻下的痕迹。

在浮梁县高岭村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当有小孩出生,长辈必到樟树下焚香祷拜,求树仙保佑孩子无病无灾;年轻人成亲之前要到这里来拜祭,以祈百年好合;夫妻吵架,也要到这里来辩论一番,让“樟树老爷”评理。因此,村人称之为“樟树老爷”(图5)。

图5浮梁县瑶里风景区高岭村的“樟树老爷”

“樟树老爷”是自然神信仰标志。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自然现象感到迷惘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人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神信仰。自然神信仰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神信仰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信仰民俗文化现象。自然神信仰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天地崇拜、日月崇拜、气象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这里树木崇拜便是其中一种。

据统计,高岭村落周边有直径1m以上的古樟100棵以上,2m以上者有30多棵。树龄千年以上的有5棵,其中有两棵树龄在1300年以上。有人说这两棵是夫妻树,它们虽经千年苍桑,可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相亲相爱。

4.女儿樟

长期以来,人们喜欢种植樟树,除了樟树容易成活、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四季长青、树形美观之外,还具有驱蚊避虫、杀菌消毒的作用。因为樟树材质坚硬,木材纹理美观,富含芳樟醇、桉油素等芳香性物质,不但香气宜人,还不生虫、不发霉,是制作家具的上等材料。所以,在江西和福建一带有一种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女儿出嫁时就砍伐这棵樟树,将樟树的木材制成樟木箱,用来盛嫁妆。这棵樟树俗称“女儿樟”。

江西的樟木箱国内知名。20世纪中期,樟木箱非常盛行,江西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保护樟树资源,曾一度下令,离开樟树产区时,每人限带一口樟木箱。当时下放到江西的外省知青,以及外省来江西探亲访友者就采取对策,通过大箱装小箱的办法,几个樟木箱装在一块带离江西。许多地方的大樟树和古樟树都被砍伐用来制作樟木箱,樟树资源一度受到了严重破坏。

5.敬樟祈樟

樟树树形高大,生长旺盛,寿命长久,往往是一个地方最高大和最古老的树,作为平安、健康、长寿的象征。并且其生命力顽强,萌芽能力强,经常在被雷劈火烧后照样萌发新梢,抽枝长叶,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树、残缺树,加上树龄古老,常常被赋予菩萨附体或者树神、树精的传说,使人们畏惧、恐慌而加以崇拜和祈求。这种现象尽管没有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但对保护古樟树,特别是保护那些遭受严重损伤后濒临死亡的古树具有积极意义。江西省有许多古樟树和古樟群落在古代就被当地人赋予了许多神话传说或当作菩萨神明供奉起来。

崇仁县相山镇苔洲村前门阁旁有一棵虬根盘突的古樟树,被村民视为膜拜的神树,树下供奉着一尊“水口菩萨”,日日香火不断。许多古樟树下都立有“土地神”的牌位。

南丰县村民则普遍认为如果破坏古樟树就会遭受惩罚,他们认为那样是触犯了神灵。

在婺源县下晓起村南大门外的塔岭上,生长着一片老樟树,相传晓起始祖汪万五的坟墓便埋在岭顶。距墓不到2m远的地方,建有一座小神龛,里面供奉着镌有“樟树大神之位”字样的青石牌位,青石供桌上还供奉着一些祭品。神龛后的老樟树上,贴着不少写有村民虔诚祈愿的红纸条,日晒雨淋,一些纸条的颜色已经变白;但新近贴上的一条条红彤彤的纸条,则分明在告诉世人,村民的“崇樟”意识,并未被雨打风吹去。其实,这是后人将自己的始祖埋在老樟树前,并在附近建起供奉“樟树大神”的神龛,希望“樟树大神”与始祖一起护佑全村。由于敬畏,在这个樟树环绿的村中,村民的家里几乎没有用樟木做的家具。据说,只有出生在村内的道光己酉年(1848年)顺天举人,曾任两淮盐运使的江人镜衣锦还乡时睡过的一张床上,用了些许樟木作衬料。村民们认为,能中举人并成为达官的江人镜,本身就是天上的星星下凡,神人用神木,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并未提出异议。《婺源风俗通观》的“衣食起居篇”中,在谈论当地居民家具、厨房用具、农具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的取料时,柏木、楠木、檀木、乌木、杉木等均有提及,唯独没有谈到樟木。由此可见,因崇敬而不用樟木作家具的习俗,在这一地区由来已久,普遍存在。

二、樟树传说

1.三仙樟

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位于乐安县西南,乌江自东向西绕村而流,因村庄建在河的南岸,故谓之“水南”。水南村是典型的“江南民俗文化村”,文物古迹众多,明清建筑达280多处,而且大部分都保存较为完好。村东头的大片古樟树林,树龄大都达百年以上,有的上千年,绵延十里,蔚为壮观,全国罕见。其中最大的一棵古樟树龄超过1000年,胸围6.28m,树高超过20m,当地人称其为“三仙樟”(图6)。

图6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三仙樟”

关于“三仙樟”的故事,则更为传奇。一日,得道成仙的浮邱伯、王方平、郭族三位道长,云游到乐安牛田镇北岭的会仙峰,看到水南洲上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洲和村庄连成一片,像一个长长的、漂动的木排。郭族提议说:“我等去看看此地民风如何?”浮邱伯、王方平二仙听后拍手赞同,并相约傍晚在洲中相聚。

三位道长分别来到村中,浮邱伯变成一乞讨老妇,摇摇晃晃地歪倒在进村路上,村中一少妇不顾其肮脏,立即把她背进家中,并喂以食物。王方平则化作一流浪汉来到该村油巷,并偷了油铺中的麻油;老板发现后,不但没有打骂,反而送给他一桶油和一些银两。郭族变成一妙龄女子来到盐街,装作不小心掉进路旁池塘中;一妇人发现后大呼救人,几个年轻村民闻讯赶来,立即跳入深水中抢救……。

傍晚时分,三仙如约在洲中见面,相互谈了自己的经历后,齐叹:“此地乡民甚是勤劳、淳朴、善良,但观此地形,却不甚适合人居。”

于是,他们决定帮助水南村民。趁着夜色,三仙做法把自己的宝剑化作北岭的一个称为“铁镦”的山头,这个“铁镦”似铁锚牢牢拴住了水南村这个“排形”地势。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原形化成洲中的一棵樟树来挡住凶猛水势。多年来,无论洪水多大,这棵三仙樟如同破水礅一样把洪水分开。故此,该村有了“铁镦吊排,水涨排高,三仙镇洲,水南万年”之说。

2.阎王樟

在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古樟群中,还有一棵古樟被当地人称为“阎王樟”,又称“神王树”(图7)。

图7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阎王樟”

乡民盛传,先前的水南洲上,樟树、常青竹、灌木、芦苇等把洲上遮掩得密不透风。每当大风大雨来临之际,此树群便会发出呜咽之声。清代中期,该村丁溥(又称“丁百万”)的一房侄子,他家养的一头母猪突然间几天不见。寻到洲上,只听见洲内有猪哼哼,遂发动村上200多人到洲中寻找,却始终搜寻不到猪的踪迹。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陌生银须老者飘然而至,对他说:“你到树下燃香焚纸,傍晚时分,你家的猪就会回来,还会给你带来惊喜。”其侄随即按老者指点去做。当日下午,他家的母猪果然回家了,还带回了一窝小猪。

此风俗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附近村庄不管谁家丢了猪、牛一类的家畜,都会到此树下燃香祈祷。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自觉抵制迷信活动,再也没有乡民来此树下燃香祈祷了。

3.和谐树

崇义县龙勾乡合坪村有两棵古樟树,不仅是人们乘凉、休闲的好去处,强身健体的好场所,还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树”、“和谐树”。当地流传着关于这两棵古樟树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清代年间,这里住着一对小夫妻,丈夫谢宪桂,妻子赖氏。夫妻俩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烂裳,但却心地善良、相亲相爱。某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收工回家的小夫妻俩发现天上落下两个白色物体到自家门前。走近一看,见是一对白鹤,正在地上“扑闪扑闪”,并发出痛苦的叫声,似乎受了伤。夫妇俩看了看,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它们抱回家,熬药的熬药,喂水的喂水。经过他们的细心照料,不到半月,那对白鹤的伤就痊愈了。村人见了,劝他们把白鹤卖了,可以换回一大笔钱。可小夫妻俩却摇了摇头说:“白鹤是天上的神物,只能在空中飞翔,如果卖了,会遭天打五雷轰的。”说罢,夫妻俩各捧着一只白鹤,在门前古樟树下放飞了。没想到的是,白鹤飞到半空却突然回过头来,向夫妻俩连叫三声,以示道别,然后,就箭一般地向东飞去了(图8)。

图8崇义县龙勾乡合坪村的“幸福树”

过了几天,在放飞白鹤的地方,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两株樟树,天气虽旱,但樟树却长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夫妻俩喜出望外,每天给它们浇水、施肥。伴随着樟树的成长,夫妻俩身体平安,种农作年年丰收,养家畜六畜兴旺,生活上幸福恩爱。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夫妻变得白发苍苍,小樟树也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老人的家境不仅变得殷实、富足了,而且子孙满堂。96岁的谢宪桂老人临终时望着跪在病榻前的子孙们,深情地说:“我一生对你们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你们以后要照看好门前的那两株樟树。”从此,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护树、爱树,这两棵樟树也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古樟树,这个家族也和睦恩爱,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在当地传为佳话。受恩爱夫妻、和睦世家和神奇樟树的影响,当地人们变得勤奋朴实了,邻里之间也变得团结友爱了。

安福县泸水河两岸分布着大量古樟树,号称“百里古樟长廊”。在横龙镇石溪村泸水河边有一片樟树与毛竹的混交林分,面积约10hm2,林分坐落于河边桥头,高大的樟树林冠下面分布着粗大整齐的毛竹。村庄、河流、小桥、樟林,构成一幅环境和谐的美景(图9)。

图9安福县泸水河两岸的“百里古樟长廊”

樟树、毛竹共生一地,樟树树干上还生长了许多蕨类植物,构成了稳定、和谐的森林群落。人们漫步林中,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呼吸着新鲜空气,闻着阵阵樟香,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图10)。

图10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泸水河边的樟竹群落

樟树林不但给人类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同时启示着游人既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像樟树一样“文理成章”;同时也要像毛竹一样,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要具有“君子气节”。当地人称这片樟林为“和谐林”,这些樟树成为了现实版的“和谐樟”(图11)。

图11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的“和谐樟林”

4.樟树大神

晓起村属婺源县江湾镇,素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之美誉,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km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青石铺路,曲折环绕;双亭耸峙,枫樟流荫。有诗曰:“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

晓起村保存有70多株古樟树,古樟林旁建有一座小神龛,里面供奉着镌有“樟树大神之位”字样的青石牌位,牌位前的青石供桌上还供有一些祭品,神龛后的老樟树上,贴着不少写有村民虔诚许愿的红纸条。人们将樟树奉为“樟树大神”,大人小孩都不敢随意损坏(图12)。

图12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的“樟树大神”

村里的老人、孩子病了,其家人一般会取一张长方形的小红纸,用毛笔蘸墨,在纸上写上生病的老人或孩子的名字、生辰八字、病因以及祈求“樟树大神”驱病魔、保平安的话语。来到老樟树下,将红纸贴在树干朝南的一面,把从家里带来的生猪肉,宰杀整净的生鸡,半生半熟的米饭、米粉馍和生豆腐等祭品,一一供奉于树前,再摆上装满酒的酒杯,点燃纸、香,跪地求拜。拜毕,将酒倾倒地上,其他祭品则带回家中,烧熟后,全家人共食,以求庇佑。若老人或孩子的病好后,还要再回拜(还愿)。

晓起村地处山区,夏季多雷电,时有大树被雷电击倒。若击倒的是银杏、槠树之类的树,很快便有村民带着锯斧,将这棵树的枝干和侧枝取下,拿回家作薪柴或作打家具的小料,只留下树的主干归村里公用。这已成为山乡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年初夏,上晓起村北有两棵粗大的古樟树被雷电击倒,一棵被连根拔起,另一棵被拦腰劈断。断木落地数天,却不见村民前来拾取枝干和侧枝。直至两个月以后,外地的一个木材商人闻讯前来,要求购买。当时村委会正在为修路建渠等公益事业筹款,便开会决定卖掉了这两棵断木。后来若村内有人遇上生病之类的不遂心事,还很容易将其与卖树之事相提并论,并啧有怨言。

5.瓷都第一樟

从景德镇市区瓷都大桥延西岸往北走1km左右,就是景德镇市昌江区旸府滩村,这里有一颗远近闻名的“唐樟”,该树树龄1200余年,树高36m,胸径3.6m,胸围11.3m,树冠伸展面积1195m2(图13)。

图13景德镇市昌江区旸府滩村的“瓷都第一樟”

据林业部门考证,唐樟栽种于唐代,“唐樟”也因此而得名。它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霜雪雨,躲过了无数天灾人祸,但仍然根深叶茂,身姿苍劲,神态雍容。它是千年古镇景德镇世事繁华最有利的见证者。悠悠岁月铸就了唐樟的神秘身世,它被当地村民尊称为“树神”。从唐樟的树龄和树干大小来衡量,它在景德镇市境内首屈一指,特别是它栽种于唐代,有“瓷都第一樟”之美称。

旁边还有一棵樟树叫“宋樟”,树龄900余年,树高32m,胸径2.6m,胸围8.2m,树冠伸展面积1052m2

关于“宋樟”,当地民间有一段神奇的故事被广为流传。相传宋朝绍兴三年(1133年),抗金名将岳飞受命到江州(今九江)抗金,率兵乘船途径旸府滩村,被当地美丽的风景所吸引,便驻船,带着长子岳云进入该村。在当年该村有座寺庙名为“旸府寺”,岳飞父子受到当地村民和“旸府寺”住持的热情接待。岳将军在离开该村时,为答谢当地村民与旸府寺住持的热情接待,便为“旸府寺”提了一幅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暇月在天”,并在寺庙右前方亲手栽下这棵樟树。与现在左前方的“唐樟”遥相呼应。后在文革期间,“旸府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已不复存在,但岳将军亲笔题的楹联被当地村民视为珍宝,一直珍藏至今。这棵岳将军亲手栽下的樟树更是得到了村民们的细心照料和呵护,被代代村民尊称为“将军树”并一直延续至今。

6.严田古樟

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有一棵古樟,距今已有1500多年,高约20m,胸径达4.3m,冠幅有2000m2,号称“天下第一樟”(图14)。自古以来,这棵大樟树就被村民视为“树神”,人们怕孩子难养,通常会到树底来烧香,然后把写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将孩童过继给树神,即可保得平安。

图14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的“天下第一樟”

关于这棵古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北宋末年,高宗赵构受金兵追赶,逃命到此地,金兵已越追越近,情急之中,赵构爬上了这棵枝叶繁茂的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树冠之中,这才躲过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

严田村的来历也与这棵古樟有关。严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迁入婺源的居住地,始迁者为李德鸾。据《严田李氏宗谱》记载,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因公差路过此樟,观古樟已有500余年树龄,认定此乃风水宝地。故在宋乾德二年(964年)从歙县黄墩举家迁至婺源严田。至于村名来历,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因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故名“严田”。至宋真宗(998—1022年)时,又有名李鹏举者分迁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故而形成上、下严田。

7.茶衕神樟

南丰县太和镇茶衕村,离县城30km,三面环山,中间溪流穿村而过,过桥入村直往东北角山脚走去,可见有一邹姓祠堂,祠堂左后边屋角处孤独地生长着一棵古樟树,该树主枝已折断,胸径部位需4人才能合抱。笔者入村寻此树,老村民避而不谈,显讳莫如深之意,后寻得年轻村民才指明老樟树所处位置。现在祠堂虽然破败不堪,可古樟依然生长繁茂,枝杈四面延展,四季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可枝叶之下阴气森森,鲜有人光顾(图15)。

图15南丰县太和镇茶衕村的“茶衕神樟”

20世纪70年代初,樟木箱和樟木家具风靡全国,给江西的樟树林及古樟树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樟树资源,许多地方政府特别规定一人只能携带一个樟木箱。下放到江西农村的城市知青返城时也一定会携带樟木箱,并且是大箱套小箱,几个樟木箱套在一起往城里带。不到两年时间,茶衕村附近的樟树就几乎砍伐殆尽。当时有六七个下放到茶衕村的上海知青准备回城,为了制作樟木箱,他们弄来一把大锯,把古樟树一根低垂的粗大枝干锯了下来。此事立即在全村炸开了锅,人们纷纷说有大难降临,全村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之中。祠堂大门口挤满了人,个个惶惶不安,人群中间站着的是德高望重的炳仔公公。他大约70岁,在村里德高望重,负责查看和管理农田里的水,不需和大家一道出工,此时他却脸色铁青。大家一个劲地问他该怎么办,他叫大家立即清扫祠堂,列放邹家(当时村子里95%的人家姓邹)祖宗的灵牌,并叮嘱不能挪动已锯下的樟树枝,就让它放在树底下。当天晚上,村里宰了一头猪,杀了数只鸡,猪鸡烹煮熟后及时端至祠堂祭祖。祠堂内香火摇曳,烛光闪烁,樟树四周也燃起了数堆纸钱。村民们请求祖灵宽恕、息怒的声音响彻夜空。接下来的几天村民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好在村中未出“大事”,此事才算平息。

村民为什么对砍伐古樟树枝条如此惶恐呢?原来,这棵古樟一直被当地人视为“神樟”,当地人谁也不敢动其一枝一叶,否则就会大祸临头。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当地伢崽邹细毛的母亲病重,请了好几位郎中诊治,吃了很多药,但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在胡乔仂(南丰县城乡流传的一位徐文长式的机智人物)的指点下,从很远的付坊乡请来了专治怪病的“神医”。“神医”开出的药方中需要用猫头鹰煮的汤来做药引子。细毛伢崽一连几天昼夜四处寻找,可连猫头鹰的影子都没看见,急得团团转。他突然想起在晚上经常听到祠堂旁的古樟树上有猫头鹰叫声。没有办法,细毛伢崽便在一天深夜,提着铳,打着松明火,来到樟树下。借着火光,发现一只猫头鹰栖息于一根树枝上,一动不动。“轰”的一声,铳响划破静谧的夜空,猫头鹰应声落地,各种鸟类也皆被惊起,搅得树叶哗哗作响。伢崽急忙拾起猫头鹰,赶回家给母亲熬汤煎药。第二天清早,男人们像往常一样来樟树旁的水井挑水,却发现井里盘着一条硕大的蛇。蛇头仰出井口,甚是吓人。不一会,井的四周围满了人,但谁也不敢向前,有些小孩企图向蛇扔石块,被老人们严厉制止。惶恐之中有人提到了昨天晚上的铳响,猜测肯定是惊扰了樟树上的祖灵,祖灵生气了,这条大蛇就是祖先显的灵。细毛伢崽这时也在人群里,他颤抖、哆嗦着对众人说,他是为了母亲的病才打死了树上的一只猫头鹰。突然,蛇的上身升出井口好几尺高,嘴里呼呼吐气,显得愤怒异常。大家商议之后,纷纷来到祠堂,拜祭祖先,请求宽恕。细毛伢崽的母亲也被抬到祠堂,点香焚纸。敬奉了三天三夜,大概是神灵被感动了,蛇才缓缓从井里出来,向古樟爬去。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伤害古樟,连掉下来的枯枝也无人去捡。

自茶衕村返回,行至途中的太和村,村头之上,豁然雄踞着一颗古樟树,似乎傲立于村民房屋之上,又如天上来树一般。树形如雄鸡展翅,翱翔于苍穹。此树胸围5m有余,树高约30m,冠幅展开达35m有余。周围村民房屋密布,几无其他伴生树种,当地村民视此树如神仙,保护得相当完好。问及村童此为何树,村童美其名曰“仙樟”(图16)。

图16南丰县太和镇太和村的“仙樟”

8.日蔫夜茂樟

安远县版石镇岭东村村口有一棵古樟树,胸径数米,老根盘曲,巨大的树冠荫蔽着大片缓坡,树干挂着苔藓植物,树皮斑驳发白,半边树冠枯老叶黄,另半边却绿叶葱葱。使这棵古樟远近闻名的是它有一个奇怪的特征——日蔫夜茂。白天,满树叶子低垂萎蔫,犹如重旱失水;一到晚上,它又变得枝鲜叶茂,生机盎然(图17)。

图17安远县版石镇岭东村的“日蔫夜茂樟”

相传,过去村里有一章姓男子,是个惯偷,常把偷来的黄白之物埋藏于此树之下。在古时“樟”和“章”相通,小偷姓章,赃物又埋于树下,樟树深以为耻,白天羞于见人,故叶片低垂。老人们又说:在旧社会,岭东村贫穷落后,村里偷瓜窃果、摸鱼套狗之人不少,败坏了名声,路过村庄的人走远了,还会回头对着古樟讥笑,说这里是“贼牯窝”,老樟树感到羞愧而枝垂叶蔫。由于贫困和缺医少药,村中若有人得病,一般也不是先看病抓药,而是请巫婆问仙姑,然后准备香烛等物,在古樟树下“送祟化解”。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荒唐地认为古樟树下积聚了“贼气”,需要砍樟(赃)才能去贼,幸好大多数村民不同意而作罢。相反,每年夏天,在古樟的浓荫之下,村民会搭起简易棚子,看守着不远处的几口鱼塘和晒谷坪上的临时仓库。

现在,随着岭东村的文明富裕和“无公害”脐橙名声的鹊起,古樟树又成了对外的窗口和橙乡的标志,也成为了村民的休闲娱乐中心,每天都有人在树下看书、下棋、喝茶、钓鱼;孩子们则喜欢在树下听故事,做游戏。乡亲们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古樟树也变得“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