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传说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18日 14:25 作者: 访问量:

樟树传说

1.三仙樟

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位于乐安县西南,乌江自东向西绕村而流,因村庄建在河的南岸,故谓之“水南”。水南村是典型的“江南民俗文化村”,文物古迹众多,明清建筑达280多处,而且大部分都保存较为完好。村东头的大片古樟树林,树龄大都达百年以上,有的上千年,绵延十里,蔚为壮观,全国罕见。其中最大的一棵古樟树龄超过1000年,胸围6.28m,树高超过20m,当地人称其为“三仙樟”(图6)。

图6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三仙樟”

关于“三仙樟”的故事,则更为传奇。一日,得道成仙的浮邱伯、王方平、郭族三位道长,云游到乐安牛田镇北岭的会仙峰,看到水南洲上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洲和村庄连成一片,像一个长长的、漂动的木排。郭族提议说:“我等去看看此地民风如何?”浮邱伯、王方平二仙听后拍手赞同,并相约傍晚在洲中相聚。

三位道长分别来到村中,浮邱伯变成一乞讨老妇,摇摇晃晃地歪倒在进村路上,村中一少妇不顾其肮脏,立即把她背进家中,并喂以食物。王方平则化作一流浪汉来到该村油巷,并偷了油铺中的麻油;老板发现后,不但没有打骂,反而送给他一桶油和一些银两。郭族变成一妙龄女子来到盐街,装作不小心掉进路旁池塘中;一妇人发现后大呼救人,几个年轻村民闻讯赶来,立即跳入深水中抢救……。

傍晚时分,三仙如约在洲中见面,相互谈了自己的经历后,齐叹:“此地乡民甚是勤劳、淳朴、善良,但观此地形,却不甚适合人居。”

于是,他们决定帮助水南村民。趁着夜色,三仙做法把自己的宝剑化作北岭的一个称为“铁镦”的山头,这个“铁镦”似铁锚牢牢拴住了水南村这个“排形”地势。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原形化成洲中的一棵樟树来挡住凶猛水势。多年来,无论洪水多大,这棵三仙樟如同破水礅一样把洪水分开。故此,该村有了“铁镦吊排,水涨排高,三仙镇洲,水南万年”之说。

2.阎王樟

在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古樟群中,还有一棵古樟被当地人称为“阎王樟”,又称“神王树”(图7)。

图7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水南洲上的“阎王樟”

乡民盛传,先前的水南洲上,樟树、常青竹、灌木、芦苇等把洲上遮掩得密不透风。每当大风大雨来临之际,此树群便会发出呜咽之声。清代中期,该村丁溥(又称“丁百万”)的一房侄子,他家养的一头母猪突然间几天不见。寻到洲上,只听见洲内有猪哼哼,遂发动村上200多人到洲中寻找,却始终搜寻不到猪的踪迹。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陌生银须老者飘然而至,对他说:“你到树下燃香焚纸,傍晚时分,你家的猪就会回来,还会给你带来惊喜。”其侄随即按老者指点去做。当日下午,他家的母猪果然回家了,还带回了一窝小猪。

此风俗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附近村庄不管谁家丢了猪、牛一类的家畜,都会到此树下燃香祈祷。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自觉抵制迷信活动,再也没有乡民来此树下燃香祈祷了。

3.和谐树

崇义县龙勾乡合坪村有两棵古樟树,不仅是人们乘凉、休闲的好去处,强身健体的好场所,还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树”、“和谐树”。当地流传着关于这两棵古樟树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清代年间,这里住着一对小夫妻,丈夫谢宪桂,妻子赖氏。夫妻俩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烂裳,但却心地善良、相亲相爱。某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收工回家的小夫妻俩发现天上落下两个白色物体到自家门前。走近一看,见是一对白鹤,正在地上“扑闪扑闪”,并发出痛苦的叫声,似乎受了伤。夫妇俩看了看,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它们抱回家,熬药的熬药,喂水的喂水。经过他们的细心照料,不到半月,那对白鹤的伤就痊愈了。村人见了,劝他们把白鹤卖了,可以换回一大笔钱。可小夫妻俩却摇了摇头说:“白鹤是天上的神物,只能在空中飞翔,如果卖了,会遭天打五雷轰的。”说罢,夫妻俩各捧着一只白鹤,在门前古樟树下放飞了。没想到的是,白鹤飞到半空却突然回过头来,向夫妻俩连叫三声,以示道别,然后,就箭一般地向东飞去了(图8)。

图8崇义县龙勾乡合坪村的“幸福树”

过了几天,在放飞白鹤的地方,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两株樟树,天气虽旱,但樟树却长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夫妻俩喜出望外,每天给它们浇水、施肥。伴随着樟树的成长,夫妻俩身体平安,种农作年年丰收,养家畜六畜兴旺,生活上幸福恩爱。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夫妻变得白发苍苍,小樟树也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老人的家境不仅变得殷实、富足了,而且子孙满堂。96岁的谢宪桂老人临终时望着跪在病榻前的子孙们,深情地说:“我一生对你们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你们以后要照看好门前的那两株樟树。”从此,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护树、爱树,这两棵樟树也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古樟树,这个家族也和睦恩爱,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在当地传为佳话。受恩爱夫妻、和睦世家和神奇樟树的影响,当地人们变得勤奋朴实了,邻里之间也变得团结友爱了。

安福县泸水河两岸分布着大量古樟树,号称“百里古樟长廊”。在横龙镇石溪村泸水河边有一片樟树与毛竹的混交林分,面积约10hm2,林分坐落于河边桥头,高大的樟树林冠下面分布着粗大整齐的毛竹。村庄、河流、小桥、樟林,构成一幅环境和谐的美景(图9)。

图9安福县泸水河两岸的“百里古樟长廊”

樟树、毛竹共生一地,樟树树干上还生长了许多蕨类植物,构成了稳定、和谐的森林群落。人们漫步林中,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呼吸着新鲜空气,闻着阵阵樟香,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图10)。

图10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泸水河边的樟竹群落

樟树林不但给人类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同时启示着游人既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像樟树一样“文理成章”;同时也要像毛竹一样,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要具有“君子气节”。当地人称这片樟林为“和谐林”,这些樟树成为了现实版的“和谐樟”(图11)。

图11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的“和谐樟林”

4.樟树大神

晓起村属婺源县江湾镇,素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之美誉,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km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青石铺路,曲折环绕;双亭耸峙,枫樟流荫。有诗曰:“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

晓起村保存有70多株古樟树,古樟林旁建有一座小神龛,里面供奉着镌有“樟树大神之位”字样的青石牌位,牌位前的青石供桌上还供有一些祭品,神龛后的老樟树上,贴着不少写有村民虔诚许愿的红纸条。人们将樟树奉为“樟树大神”,大人小孩都不敢随意损坏(图12)。

图12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的“樟树大神”

村里的老人、孩子病了,其家人一般会取一张长方形的小红纸,用毛笔蘸墨,在纸上写上生病的老人或孩子的名字、生辰八字、病因以及祈求“樟树大神”驱病魔、保平安的话语。来到老樟树下,将红纸贴在树干朝南的一面,把从家里带来的生猪肉,宰杀整净的生鸡,半生半熟的米饭、米粉馍和生豆腐等祭品,一一供奉于树前,再摆上装满酒的酒杯,点燃纸、香,跪地求拜。拜毕,将酒倾倒地上,其他祭品则带回家中,烧熟后,全家人共食,以求庇佑。若老人或孩子的病好后,还要再回拜(还愿)。

晓起村地处山区,夏季多雷电,时有大树被雷电击倒。若击倒的是银杏、槠树之类的树,很快便有村民带着锯斧,将这棵树的枝干和侧枝取下,拿回家作薪柴或作打家具的小料,只留下树的主干归村里公用。这已成为山乡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年初夏,上晓起村北有两棵粗大的古樟树被雷电击倒,一棵被连根拔起,另一棵被拦腰劈断。断木落地数天,却不见村民前来拾取枝干和侧枝。直至两个月以后,外地的一个木材商人闻讯前来,要求购买。当时村委会正在为修路建渠等公益事业筹款,便开会决定卖掉了这两棵断木。后来若村内有人遇上生病之类的不遂心事,还很容易将其与卖树之事相提并论,并啧有怨言。

5.瓷都第一樟

从景德镇市区瓷都大桥延西岸往北走1km左右,就是景德镇市昌江区旸府滩村,这里有一颗远近闻名的“唐樟”,该树树龄1200余年,树高36m,胸径3.6m,胸围11.3m,树冠伸展面积1195m2(图13)。

图13景德镇市昌江区旸府滩村的“瓷都第一樟”

据林业部门考证,唐樟栽种于唐代,“唐樟”也因此而得名。它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霜雪雨,躲过了无数天灾人祸,但仍然根深叶茂,身姿苍劲,神态雍容。它是千年古镇景德镇世事繁华最有利的见证者。悠悠岁月铸就了唐樟的神秘身世,它被当地村民尊称为“树神”。从唐樟的树龄和树干大小来衡量,它在景德镇市境内首屈一指,特别是它栽种于唐代,有“瓷都第一樟”之美称。

旁边还有一棵樟树叫“宋樟”,树龄900余年,树高32m,胸径2.6m,胸围8.2m,树冠伸展面积1052m2

关于“宋樟”,当地民间有一段神奇的故事被广为流传。相传宋朝绍兴三年(1133年),抗金名将岳飞受命到江州(今九江)抗金,率兵乘船途径旸府滩村,被当地美丽的风景所吸引,便驻船,带着长子岳云进入该村。在当年该村有座寺庙名为“旸府寺”,岳飞父子受到当地村民和“旸府寺”住持的热情接待。岳将军在离开该村时,为答谢当地村民与旸府寺住持的热情接待,便为“旸府寺”提了一幅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暇月在天”,并在寺庙右前方亲手栽下这棵樟树。与现在左前方的“唐樟”遥相呼应。后在文革期间,“旸府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已不复存在,但岳将军亲笔题的楹联被当地村民视为珍宝,一直珍藏至今。这棵岳将军亲手栽下的樟树更是得到了村民们的细心照料和呵护,被代代村民尊称为“将军树”并一直延续至今。

6.严田古樟

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有一棵古樟,距今已有1500多年,高约20m,胸径达4.3m,冠幅有2000m2,号称“天下第一樟”(图14)。自古以来,这棵大樟树就被村民视为“树神”,人们怕孩子难养,通常会到树底来烧香,然后把写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将孩童过继给树神,即可保得平安。

图14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的“天下第一樟”

关于这棵古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北宋末年,高宗赵构受金兵追赶,逃命到此地,金兵已越追越近,情急之中,赵构爬上了这棵枝叶繁茂的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树冠之中,这才躲过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

严田村的来历也与这棵古樟有关。严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迁入婺源的居住地,始迁者为李德鸾。据《严田李氏宗谱》记载,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因公差路过此樟,观古樟已有500余年树龄,认定此乃风水宝地。故在宋乾德二年(964年)从歙县黄墩举家迁至婺源严田。至于村名来历,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因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故名“严田”。至宋真宗(998—1022年)时,又有名李鹏举者分迁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故而形成上、下严田。

7.茶衕神樟

南丰县太和镇茶衕村,离县城30km,三面环山,中间溪流穿村而过,过桥入村直往东北角山脚走去,可见有一邹姓祠堂,祠堂左后边屋角处孤独地生长着一棵古樟树,该树主枝已折断,胸径部位需4人才能合抱。笔者入村寻此树,老村民避而不谈,显讳莫如深之意,后寻得年轻村民才指明老樟树所处位置。现在祠堂虽然破败不堪,可古樟依然生长繁茂,枝杈四面延展,四季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可枝叶之下阴气森森,鲜有人光顾(图15)。

图15南丰县太和镇茶衕村的“茶衕神樟”

20世纪70年代初,樟木箱和樟木家具风靡全国,给江西的樟树林及古樟树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樟树资源,许多地方政府特别规定一人只能携带一个樟木箱。下放到江西农村的城市知青返城时也一定会携带樟木箱,并且是大箱套小箱,几个樟木箱套在一起往城里带。不到两年时间,茶衕村附近的樟树就几乎砍伐殆尽。当时有六七个下放到茶衕村的上海知青准备回城,为了制作樟木箱,他们弄来一把大锯,把古樟树一根低垂的粗大枝干锯了下来。此事立即在全村炸开了锅,人们纷纷说有大难降临,全村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之中。祠堂大门口挤满了人,个个惶惶不安,人群中间站着的是德高望重的炳仔公公。他大约70岁,在村里德高望重,负责查看和管理农田里的水,不需和大家一道出工,此时他却脸色铁青。大家一个劲地问他该怎么办,他叫大家立即清扫祠堂,列放邹家(当时村子里95%的人家姓邹)祖宗的灵牌,并叮嘱不能挪动已锯下的樟树枝,就让它放在树底下。当天晚上,村里宰了一头猪,杀了数只鸡,猪鸡烹煮熟后及时端至祠堂祭祖。祠堂内香火摇曳,烛光闪烁,樟树四周也燃起了数堆纸钱。村民们请求祖灵宽恕、息怒的声音响彻夜空。接下来的几天村民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好在村中未出“大事”,此事才算平息。

村民为什么对砍伐古樟树枝条如此惶恐呢?原来,这棵古樟一直被当地人视为“神樟”,当地人谁也不敢动其一枝一叶,否则就会大祸临头。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当地伢崽邹细毛的母亲病重,请了好几位郎中诊治,吃了很多药,但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在胡乔仂(南丰县城乡流传的一位徐文长式的机智人物)的指点下,从很远的付坊乡请来了专治怪病的“神医”。“神医”开出的药方中需要用猫头鹰煮的汤来做药引子。细毛伢崽一连几天昼夜四处寻找,可连猫头鹰的影子都没看见,急得团团转。他突然想起在晚上经常听到祠堂旁的古樟树上有猫头鹰叫声。没有办法,细毛伢崽便在一天深夜,提着铳,打着松明火,来到樟树下。借着火光,发现一只猫头鹰栖息于一根树枝上,一动不动。“轰”的一声,铳响划破静谧的夜空,猫头鹰应声落地,各种鸟类也皆被惊起,搅得树叶哗哗作响。伢崽急忙拾起猫头鹰,赶回家给母亲熬汤煎药。第二天清早,男人们像往常一样来樟树旁的水井挑水,却发现井里盘着一条硕大的蛇。蛇头仰出井口,甚是吓人。不一会,井的四周围满了人,但谁也不敢向前,有些小孩企图向蛇扔石块,被老人们严厉制止。惶恐之中有人提到了昨天晚上的铳响,猜测肯定是惊扰了樟树上的祖灵,祖灵生气了,这条大蛇就是祖先显的灵。细毛伢崽这时也在人群里,他颤抖、哆嗦着对众人说,他是为了母亲的病才打死了树上的一只猫头鹰。突然,蛇的上身升出井口好几尺高,嘴里呼呼吐气,显得愤怒异常。大家商议之后,纷纷来到祠堂,拜祭祖先,请求宽恕。细毛伢崽的母亲也被抬到祠堂,点香焚纸。敬奉了三天三夜,大概是神灵被感动了,蛇才缓缓从井里出来,向古樟爬去。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伤害古樟,连掉下来的枯枝也无人去捡。

自茶衕村返回,行至途中的太和村,村头之上,豁然雄踞着一颗古樟树,似乎傲立于村民房屋之上,又如天上来树一般。树形如雄鸡展翅,翱翔于苍穹。此树胸围5m有余,树高约30m,冠幅展开达35m有余。周围村民房屋密布,几无其他伴生树种,当地村民视此树如神仙,保护得相当完好。问及村童此为何树,村童美其名曰“仙樟”(图16)。

图16南丰县太和镇太和村的“仙樟”

8.日蔫夜茂樟

安远县版石镇岭东村村口有一棵古樟树,胸径数米,老根盘曲,巨大的树冠荫蔽着大片缓坡,树干挂着苔藓植物,树皮斑驳发白,半边树冠枯老叶黄,另半边却绿叶葱葱。使这棵古樟远近闻名的是它有一个奇怪的特征——日蔫夜茂。白天,满树叶子低垂萎蔫,犹如重旱失水;一到晚上,它又变得枝鲜叶茂,生机盎然(图17)。

图17安远县版石镇岭东村的“日蔫夜茂樟”

相传,过去村里有一章姓男子,是个惯偷,常把偷来的黄白之物埋藏于此树之下。在古时“樟”和“章”相通,小偷姓章,赃物又埋于树下,樟树深以为耻,白天羞于见人,故叶片低垂。老人们又说:在旧社会,岭东村贫穷落后,村里偷瓜窃果、摸鱼套狗之人不少,败坏了名声,路过村庄的人走远了,还会回头对着古樟讥笑,说这里是“贼牯窝”,老樟树感到羞愧而枝垂叶蔫。由于贫困和缺医少药,村中若有人得病,一般也不是先看病抓药,而是请巫婆问仙姑,然后准备香烛等物,在古樟树下“送祟化解”。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荒唐地认为古樟树下积聚了“贼气”,需要砍樟(赃)才能去贼,幸好大多数村民不同意而作罢。相反,每年夏天,在古樟的浓荫之下,村民会搭起简易棚子,看守着不远处的几口鱼塘和晒谷坪上的临时仓库。

现在,随着岭东村的文明富裕和“无公害”脐橙名声的鹊起,古樟树又成了对外的窗口和橙乡的标志,也成为了村民的休闲娱乐中心,每天都有人在树下看书、下棋、喝茶、钓鱼;孩子们则喜欢在树下听故事,做游戏。乡亲们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古樟树也变得“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