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组织培养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18日 13:56 作者: 访问量:

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樟树苗木,具有繁殖快、繁殖系数高等优点,尤其在快速繁殖优良品种或无性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实现工厂化方法生产优良香樟,而且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我国关于樟树组织培养的研究开展时间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才相继开展了樟树的茎段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1. 樟树茎段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1)外植体选择与消毒:樟树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可选用茎段、茎尖、腋芽、种子、离体胚、幼叶等,特别是茎段最为常用。分别将其置于适宜培养基中培养,外植体均能产生愈伤组织或再生植株。

外植体消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无菌组织培养的顺利进行。但从不同植物材料及不同部位所取的外植体的特点不同,所用的消毒液的浓度也不同,须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即既能消灭外植体材料上的病菌,又不损伤或只轻微损伤组织材料,不致影响其外植体的生长。

连芳青等在试验中摸索出樟树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具体过程如下:8月前后取成龄樟树伐根萌条的梢头部分,采集的嫩梢先用洗洁精洗涤后,再用自来水冲洗数次,在无菌的条件下以70%的乙醇浸30s,再用0.1%的氯化汞灭菌7~10min(视材料老嫩而定),无菌水反复冲洗数次,切取0.5cm左右具芽茎段为培养材料。在常规灭菌后,无菌条件下剥去芽鳞,仅保留2小叶和生长点部分的芽为外植体,可使污染率显著下降,最好时可达2%以下(连芳青等,1992)。

(2)培养条件:培养室温度25±1℃,光照强度2000lx,光周期12h/d。外植体接种初期先暗培养7天以减少褐化程度,然后再置正常光照条件下培养。各培养基均添加琼脂5.6g/L,蔗糖20g/L,pH5.8,121℃高压灭菌20min。

(3)腋芽诱导、继代和增殖:连芳青等(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茎段以MS+0.5~1.0 mg/L 2,4-D+1.0~1.5 mg/L KT对促进樟树腋芽萌动有明显的效果(如图3-10所示)。外植体接入上述培养基中7 d左右,茎段增粗,切口处产生一定量的愈伤组织,腋芽膨大,突出,开始萌动,约30天后,不定芽可伸长至2~3cm,且不定芽茎段基本不分枝,叶完全展开。与茎段相比,芽培养时,不定芽生长相当缓慢,增殖继代培养时的分生能力及生长势弱。

NAA + BA 有利于樟树继代和增殖培养,浓度以NAA0.3mg/L、BA3.0mg/L最为适宜,转接10天后,开始产生丛生芽,25天后将其再次切割分离,转入同样的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多代,仍保持旺盛的生长势,繁殖率每25天增加6倍左右。研究过程中发现,继代培养的转代期以25~30天为宜。转接14天后,生长逐渐加快,25天以后生长势减弱,超过1个月生长基本停止,不定芽则从顶端开始逐渐向基部变黑,以致死亡。

DSC09756

图1 樟树腋芽诱导

(4)不定芽的诱导生根:将生长健壮、高达2.5cm以上的不定芽从基部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结果表明,不定芽植入10~13天后,基部开始膨大,并出现根原基突起;25天左右可形成1~3cm长的根,根条粗壮,根数2~3条。以减半的MS基本培养基,附加适宜浓度的IBA,最高生根率可达79%。

(5)再生植株移栽:经短期炼苗后,将生根植株从培养瓶中移出,洗去根部黏附的培养基,栽入营养袋中,淋定根水并加覆盖保湿。10天后逐渐去掉覆盖物,21天后移至苗圃管护。小植株在苗圃中的存活率达95%以上,长势正常,表现良好。

2. 樟树幼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取樟树幼叶,经0.1%升汞消毒,大量无菌水冲洗后,剪成4mm×4mm不带中脉的小块,叶面向上接种到相应培养基中,置室内遮光暗培养,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如图3-11所示)。黄建和闵伟(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B5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有利于樟树幼叶愈伤组织的生长。接种后3天,大部分叶片即向上隆起,增厚呈绿色透明状。1周后四周逐渐出现白色增厚,继而出现颗粒状愈伤组织并不断增大。在不含2,4-D的培养基中,接种的叶片仅隆起,不呈绿色透明,且此后培养过程中叶片仅增大呈波浪状,但无愈伤组织发生。说明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组织,2,4-D是必需的,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其适宜用量在1.5~2.3mg/L之间,过量的2,4-D对愈伤组织生长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单独使用6-BA不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但在与2,4-D配合使用时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生长,其适宜用量在0.8~1.6mg/L之间(黄建,闵炜,1993)。

图2 樟树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