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黄化病是根据叶部病症特点来命名的病害,只要叶片发生大面积、规律性的黄化现象,就可以称为黄化病(杨旺,1996)。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不良的气候、土壤和人为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或遭受真菌、病毒、植原体等有害生物的侵袭,从而致使叶片发生黄化现象,尤其在城市环境,植物生长环境经常受到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人为污染或活动的破坏,林木黄化现象更加普遍而严重。林木感病后,生理上受到干扰而表现异常,如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降低,水和营养物质的代谢受到干扰,但这些干扰一般不易被察觉,只有病害产生明显的组织和形态变化时,才能观察出来。同时黄化病可引起樟树树势衰弱,抗病性降低,易引发炭疽病、溃疡病、冻害等其他病害的发生。
目前樟树黄化病的主要表现类型是生理性黄化,极少为侵染性黄化,叶子由黄变白后焦枯脱落,终年不返青。枝梢由顶向下枯死,发病后1~2年死亡(马白菡、谢宝多,1992)。
1.症状
樟树生理性黄化主要表现为叶片不同程度黄化,树冠稀疏,生长季节稍返青,且能正常开花结实(陈超燕,2008)。该病的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4种类型(吴秀水,2005):①嫩梢黄化。主要表现新梢嫩叶为黄绿色,叶脉及近脉的叶肉为绿色;腋芽萌生,形成细小丛生侧枝。②整株黄化。主要以幼树整株黄化占多,整株树冠的叶片变黄、变薄发白。③梢头枯死。表现为梢头的叶片从叶尖和叶缘由苍白色变为褐色焦枯,最终落叶而枯死。④整株枯死。全株黄化由梢头枯死向下发展,直至全株叶片焦枯脱落而死亡(如图1)。
图1 樟树黄化病
2.发生规律
樟树黄化的症状一般为同一病株冬春两季黄化较重,即植株进入休眠期症状最明显,生长旺期症状减轻,稍返青;幼树黄化发病率高,新叶重于老叶,胸径为15cm时发病率最高(阮晓峰,2009);黄化病的发生与立地条件有关,道路旁与易受污染的地段樟树黄花发病率较高(阮晓峰,2009);生理性黄化会诱导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加重黄化现象并加速植株枯死(邓建玲、陆昭君,2008)。
3.防治方法
(1)栽植前要对种植地上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增加土壤透气性;栽植穴要挖大,要使用团粒结构好的优质红壤,同时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2)对未发生黄化病的樟树,可通过施加螯合铁+有机肥,以预防黄化病的发生。
(3)对已发生黄化病的樟树,可采用穴施或灌施螯合铁+磷酸二氢钾+复合肥+微量元素进行防治,重复3~4次,可达到根治的目的(欧阳瑞光、钱亚明、谢建明等,2010)。